产品中心PRDUCTS
技术支持RECRUITMENT
中国的经济方略:从乌克兰吸取的教训
2023-08-12 11:13:35
江南app下载Audrye Wong,南加州大学学和国际关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安全经济学、国际关系中的侨民、中国外交政策和亚太安全问题。
经济方略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工具中日益突出的一部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直密切关注美国如何部署其经济实力,包括在乌克兰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对俄罗斯的制裁。最近的这一事件低估了美国持续的全球金融力量,并凸显出中国潜在的经济脆弱性以及受到国家间指责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在经济上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以及非核心盟友国家的“沉默”,美国在组建持久的全球联盟向俄罗斯施压方面面临挑战。
本文概述了中国的经济方略,探讨了中国可能从乌克兰战争中吸取的一些关键教训,以及其对中国未来经济方略的影响。中国可能会加倍努力提高关键技术和部门的经济自立能力,通过去美元化使国家更好地免受金融制裁,并继续通过经济使盟友和合作伙伴远离美国,从而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中削弱美国和盟国对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的战略和外交政策围绕着以下核心目标: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在实现这些外交政策目标方面,经济方略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提供了许多优势。经过数十年经济飞速增长,中国深深融入了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这使中国不仅能够通过互惠互利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来安抚其他国家,还可以凭借其作为全球最大制造商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使用经济工具实现国家利益。与军事力量相比,经济方略往往成本更低、破坏性更强,原因如下:互惠互利更具吸引力;不太可能立即引发制衡或指责;允许中国避免直接挑战美国的军事主导地位。中国经常在涉及国家主权或领土完整的议题上使用经济方略,通过强制和诱导(economic coercion and inducements)实现特定目标。
就在中国积极深化贸易和投资联系,包括通过全面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其他国家“双赢”叙事的一部分时,它也转向了以强制性经济策略向被视为攻击政策或破坏国家主权的政府和公司施压。在实施制裁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以及现成的替代品,将其对中国经济的损害降至最低。中国经常使用非正式手段,如政府内部指导方针或选择性食品安全检查。作者认为,中国运用经济方略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成功。
首先,尽管中国对自身影响力充满信心,但它已经意识到在面对安全担忧和紧张局势时,经济工具可能并不总是足够有吸引力。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在言辞和外交上的密切联系对其地位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加速了过去几年中欧关系恶化的趋势。欧盟将中国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越来越关注投资审查和中国市场准入不平等等问题。
其次,全球对乌克兰战争的反应表明美国仍然有很强的能力和决心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害。G7国家冻结了约350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俄罗斯在技术、融资和投资方面受到严重限制。美国作为全球金融网络中心的地位证明了“相互依赖武器化”的逻辑,即各国可以利用其在网络中的不对称结构优势来扼杀经济流动,强迫或威慑所需的政策行为。美国切断资金流动和资产的能力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中国持有相当例的外汇储备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其大部分交易都是以美元进行的,而且仍然依赖于半导体等先进技术的西方供应商。
此外,中国可能已经从美国的决心中吸取了教训,“华盛顿并不是一只纸老虎”,它不会简单地在冲突期间因国内经济或成本而让步。这对中国来说可能不是个好兆头。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两党人士表达了对地区更坚定的和军事支持,正如《2022年战略》等文件所阐明的那样,该战略明确将中国列为“美国最重大的地缘挑战”,这表明在海峡的行为将遭到美国的严肃回应。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对俄罗斯制裁的高昂经济成本并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普京的战略考量,这表明对一个不愿讨价还价的坚定对手实施制裁,其效果是有限的。一旦采取行动,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可能不足以威慑军事入侵或迫使部队撤出。
第三个教训是尽管美国在组织对俄罗斯的多方制裁方面取得了相对成功,但组建一个持久的全球联盟仍面临和经济挑战。就莫斯科而言,它也已经能够将欧洲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化为武器。普京大幅削减了对欧洲国家的能源出口,包括切断了通过北溪1号管道的天然气流动,但这样的俄罗斯杠杆时代可能是短暂的,俄罗斯能源现在占欧洲能源供应的份额不到10%,低于战前的45%。与俄罗斯相比,中国是一个更大的全球经济参与者,而且许多国家与中国有(或希望有)更紧密的经济联系,这表明建立和维持一个有凝聚力的制裁中国的国际联盟对华盛顿来说仍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对中国未来的政策有何影响?中国将加倍努力增强关键技术和能源方面的经济自力更生,同时寻求限制美国金融制裁的风险。此外,中国政府将重新强调经济方略,特别是积极的激励措施。
首先,与欧洲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行动类似,乌克兰事件和美国主导的应对措施将进一步刺激中国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和经济脆弱性,特别是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高科技电子元件、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材料等关键行业。事实上,二十大报告中提及“安全”一词有91次,比2017年报告中的54次有显著增加。报告还提到了全球经济放缓、地区冲突等挑战,以及“外部企图对中国进行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第一份明确讨论外国制裁以及为了中国而反制此类措施的必要性的报告。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趋势,而是对最近发展的一种强化。
随着华盛顿公开阐明通过出口管制将中国排除在战略行业(如半导体)供应链之外的与中国竞争的目标,以及《芯片法案》和《降低通胀法案》等国内产业政策,自力更生的努力只可能继续深化。美国的出口管制和技术限制(以及它鼓励盟友效仿)肯定会减缓中国获得这些技术的能力。但与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不同,半导体和其他先进技术供应链更难单方面武器化,因为它们由多个节点和参与者组成,其中没有一个施加主导控制。其他公司和政府,如韩国或日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生产网络以减少对美国零部件的依赖,并继续向中国销售。
与对外部经济脆弱性的担忧相关的是能源安全问题,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的一个长期讨论话题。虽然中国企业一直在利用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以有吸引力的价格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但中国似乎意识到投资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并增强自身能源安全的一种方式。
此外,中国将努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更好地使自己免受金融制裁。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但中国已经采取措施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包括通过创建替代金融基础设施,如跨境支付机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缩写为CIPS)、央行数字人民币,以及推出人民币石油期货合约。最近的研究表明,以中国和俄罗斯为首的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正在共同采取去美元化倡议,促进使用当地货币来取代美元。这些措施将意味着中国拥有美元以外的其他融资和能源手段,而其他国家似乎可以在与美国制裁国家的贸易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最终将使华盛顿更难实施有效的金融制裁。当然,这些仍然是相对较新的努力,金砖国家的优先事项不同,全球投资者仍将美元视为避风港。但战略对手削弱美元霸权的合作努力,最终可能会削弱美国的全球金融实力,并可能允许不那么急于接受美国制裁的国家通过另一种机制进行经济交易,而第三方国家破坏制裁往往导致政策失败。可以说,乌克兰战争为中国进一步推动去美元化提供了额外的动力。
对中国经济方略的第二个重大影响是,经济强制和诱导在削弱潜在的制衡联盟以及抑制此类联盟的形成方面仍有用武之地。与俄罗斯相比,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要高得多,尤其是在主要供应链方面。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中,各国几乎很难在不造成重大经济影响的情况下对中国实施重大制裁,美国也很难组织起一个团结的联盟对中国实施长期的全面制裁。中国有强烈的动机深化贸易、吸引更多投资,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中心的位置,这使得破坏这种关系的成本更高。然而,为了避免经济强制带来的反弹,经济诱导仍将是中国经济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的经济方略一直举步维艰,但中国市场和中国融资的吸引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没有太多替代选择的情况下。虽然美国和欧洲可能倾向于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努力,但中国关于引领发展的说法(如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可能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吸引力,它们可能也不太相信美国基于价值观的言论,即促进和捍卫自由。
以美国为首的制裁实施的速度和范围,让中国在一场重大军事冲突期间充分思考了经济制裁和经济方略的当代运用。相对于莫斯科,中国可以说对美国的经济压力更敏感,也更有弹性。
从根本上说,中国在美国的金融力量面前依然脆弱,而且在近期到中期内可能依然如此。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在避免经济受到重大损害方面可能会更加规避风险。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与许多经济体有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中国可能比俄罗斯更有能力破坏美国领导的、全球协调的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成功和持久性。许多国家仍然不敢“激怒”中国,因为它们担心会首当其冲受到中国经济强制的影响,或失去中国投资和融资带来的发展机会。鉴于去美元化的步伐相对缓慢且持续面临挑战,中国政府最有可能强调的政策是在已确定的战略领域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同时使自身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并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可以发现中国明显转向了“外交魅力”攻势,并再次承诺开展经济合作。经济方略可能并不总能为中国赢得它所希望的那样多的善意,也不一定能产生更广泛的战略调整,使其远离美国。但持续不断的,无论是已经实现的还是已经承诺的,都可能使中国政府充分分化和瓦解脆弱的联盟。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关键供应链的中心,并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有价值的经济伙伴,那么无论是在对敏感技术实施出口限制还是在其他重要议题上,美国都将更难团结起来对中国施压。